近年來,隨著創新發展理念的不斷提出,各行各業都在不斷尋求創新,自然科學創新、社會科學創新、人文科學創新等,創新被不斷提起。媒體行業對于版權的管理,也在隨著創新發展理念而不斷探索新的手段。
在創新發展理念下,媒體的版權管理應如何適應發展?10月14日,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社承辦的2017年版權相關熱點問題媒體研修班(第二期)上,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叢立先以“創新發展理念下的媒體版權管理”為題,講述了自己的看法。
知識產權是創新發展核心
叢立先強調,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科學技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時候,創新發展就居于中心地位,而近現代以來的核心就是知識產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基于保護創新產生的經濟效益,知識產權制度發揮著核心性的角色。
提起版權產業,叢立先稱美國在這方面很成熟,直觀的體現就是眾所周知的電影大片、軟件、迪斯尼、環球影視等。這些全都是文化消費市場,也是國民經濟強的一部分,成為國家的軟實力。
原來統計版權產業,通常分為四類,有“核心類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發行類版權產業”和“版權關聯產業”。近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版權產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業態,這種新業態的版權產業隨著互聯網的產生而發生了新的變化。一個是表現形式有所不同,高科技讓版權產業種類更多了。還有就是盈利模式不同,改變傳統銷售某種單一產品的盈利模式。
新業態的發展非常迅速,任何一項內容版權產業的產值都不可小覷。比如網絡廣告、網絡視頻、網絡動漫、游戲、賽事直播、網絡文學、網絡新聞和網絡娛樂等等。每一個產值都非常大,而且發展都很迅速。網絡核心版權產業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前進,把原來效率比較低的一些東西改進了。對于版權產業以后更好發展起到催化和激活的作用越來越強了。創新發展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在這里版權產業理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達到10%以上,這樣也會讓經濟結構更加合理。
媒體應成為完全版權主體
叢立先在授課中,提出了鮮明的觀點:媒體作為企事業單位,應該成為完全版權主體。由單純的專有出版權享有者向完全版權主體轉變,取得版權資源,成為適格的版權主體,把出版合同變成版權合同。新業態之下,應該從理念上有一個轉變。在權利持有者、著作權持有方的角度,不能簡單認為自己只是圖書出版者或者報社,應該轉變成版權資產運營者。
媒體要緊跟潮流,運營完全版權業態的全媒體作品。叢立先表示,著作權法講的許可使用和轉讓方式已經不再單一,現在還有投資并購,資源整合以及其他的一些方式,目前采取的是法律手段與資本手段結合起來進行操作。另外還有一個新現象,在各種作品類別里面,視聽作品的重要性越來越突顯。
例如,搜狐視頻訴暴風科技的例子,街頭的狗仔隊很多,簡單粗暴的采訪,再加一些說話,節目就做成了,這個究竟算不算作品引起了爭議。著作權法要求要有獨創性。即使這種形式的獨創性較低,依然會把它認定為新聞作品。新聞作品是受保護的,因此這個案子也體現了視聽作品進入到著作權法保護中的緊迫性。
形成立體版權保護體系
叢立先表示,應該形成立體的版權保護體系和利用機制。版權保護和侵權救濟的體系化包括立法保護、司法保護、執法保護、民事救濟、行政救濟、刑事救濟、事前的版權合同管理、事中的版權糾紛處理和事后的版權綜合管理。
目前我國版權保護實施的是行政和刑事雙軌制,這也是版權保護在短期內取得成效的原因。叢立先提出,不可忽視的是國內版權行政管理、版權執法對這種環節上快速凈化和維護,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它不亞于司法,甚至有一些立竿見影,有一些快準狠的方面迅速凈化。
除此之外,還要注重機構和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出版產業的生產力,在傳統出版時代,能策劃、組織有價值選題的編輯便是難得的人才。在媒體融合的出版時代,全媒體競爭凸顯,能策劃、組織并進行出版資源全版權業態運營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
另外,還應該加強商品經營和服務意識,注重模式創新的重要性及其價值挖掘。IP轉化時代的核心是版權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融合時代做“閱讀產品”,堅持用戶至上、體驗佳、服務到位、價值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