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澄海玩具企業商標在智利被搶注”,從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發出預警后,僅僅1個半月時間,在汕頭市、澄海區政府以及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澄海區玩具協會組織企業“抱團”海外維權,智利搶注行為人全部無償歸還搶注的130多個商標,這不僅為企業挽回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也為玩具企業乃至我國商標海外維權提供成功范例。
“此次維權行動不僅成功收回中國企業被搶注的商標,還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企業海外維權的決心以及拓展國外市場的信心。”中國赴智利商標維權代表團法律顧問、武漢大學知識產權與競爭法研究所所長寧立志如是說。前不久,搶注者答應將其在智利搶注的130多件商標無償轉讓給中國相關玩具企業,屬于中國企業的商標終于“回歸”了。
近年來,國內知名商標在海外被搶注事件頻發,鎮江香醋商標在韓國被搶注、王致和商標在德國被搶注等新聞屢屢見諸報端,商標搶注已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攔路虎。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有近15%的知名商標在國外被搶注,每年商標國外搶注案件超過100起,間接導致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不僅是老字號等遭遇了搶注風潮,事實上,幾乎每一家準備進軍海外市場的知名企業都面臨著潛在的風險。
在現實案例中,能夠證明搶注者是“故意”搶注的還是個難點。一方面,關于商標搶注行為,法律沒有明確的界定。我國商標法對商標搶注概念并未明確界定,實踐中對商標搶注的理解也不一致;另一方面,對于商標搶注,基本的法律后果就是撤銷該注冊商標,“其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所獲得的利潤或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但如果從成本與效益的角度來考慮,商標搶注往往是無本萬利的生財之道,一旦得逞,就會帶來巨大的利潤。
因此,如何運用各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把相關風險降到低,已成為企業“走出去”的必修課。企業要想進軍海外市場,保護自身商標權利,就必須了解國際商標領域的“游戲規則”,尤其是目標國的商標法律制度,從而建立適合企業實際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體系,包括海外知識產權預警機制等。同時,面對商標在海外被搶注的情況,企業要及時咨詢精通海外商標保護知識的專業人士,幫助分析形勢,查清對方狀態,制定切實可行的維權方案。
面對海外搶注,雖然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是正面而積極的途徑,并且具有非常好的社會效應和榜樣作用,但不應倡導盲目訴訟。從市場規則的角度來看,是否有必要通過訴訟進行海外維權,是否有必要將官司打到底,都應當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加以考量。對于相關政府部門來說,則要進一步加大商標海外維權法律援助力度,利用雙邊或多邊會談機制,適時向目標國提出訴求,協助企業解決海外商標注冊與維權問題,更主要的是指導企業建立商標海外侵權預警和應對制度,提升風險防控能力。
總而言之,商標一旦在海外被搶注,對企業來說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情,與其被搶注后面臨各種各樣的難題,不如盡早做好監控、防范和及時的應對,避免給企業帶來損失。